旧时今日
YESTODAY策展人 朱砂
Curator Zhu Sha星空间
Star Gallery Year.
2023
前言
文/朱砂
Exhibition Foreword
Text/Zhu Sha张伟1952年生于北京,70年代加入无名画会,80年代定居纽约,而后就是在大部分对张伟的描述里那样,被认为是早期抽象绘画的实践者之一。这份简短又沉重的描述读起来是有熟悉感的,我们还能在那个时代很多的创作者身上读到类似的感觉,一种大时代下强悍的个人意志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张伟身上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古典价值,即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性。一如艺术家所说的那样,起初受到齐白石的影响,之后就是抽象主义,甚至是更加具体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对艺术家的影响,和文人画交织在一起的一种个人表达,包涵着个人情感,人格,趣味;一种内向的,不可言说的传统方法。在这个意义上,比起当代,张伟更加的艺术,虽然这样的说法放在今天看就有点反动。
我无意把张伟描述成拉斐尔前派那样的反潮流英雄,一种沉静、肃穆、严苛的古典主义者。实际上无论是从他作品到他个人,反映出的都是一种更为活泼耀眼的生命力。他贪玩,嬉闹,在他身上并没有感觉到太沉重的历史痕迹。我想说的是出于一种特殊的中国角度,张伟的选择似乎是一种必然。如同无名、星星、85还是寻根文学都是一种对当日情境下,独立人格的必然选择。所以无论是借助传统,还是西方,都是脱离革命文艺的有效方法,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。持续到了今天,就带来了两个方向,昔日的画家和今天的艺术家。萝卜和青菜从来就不是选择题,他们并不构成对立,却共同构成新的判断前提,在今天两者是并行交织的。
如果说上世纪张伟显示出的先锋与前卫,是出于政治上的绝望,是对个人前途晦暗之下表现出与社会毅然决然的割裂。那么把旧日的前卫与先锋抽离出来放在今天又意味着什么呢?旧日的前卫会不会在好像拨云见日的今天,变成新的权威假象?这样的询问并没有什么敌意,却也带着深深的怀疑。因为在这个问题的反面,阅读张伟就会变成简单抒情的怀古与凭吊,变成一个翻新的资产阶级趣味。
因此这个展览试图还原一个阅读前提,一个有些僭越的视角:如果不再把作品视为尘埃落定的成就,而是放回到艺术家的生活,放回到旧日的情景当中,我们是不是就从一种怀疑性的审视转向一种更整体的阅读。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特殊年代的张伟,本应该但是却并没有陷入到一般意义的文化悲观里,他以其自身蓬勃的生命力,全然自行其是的态度,孜孜不倦的投入到生活之中,迸发出一种有效的道德理想。他没有情理之中对外部世界的蔑视,哀叹与愤恨,没有那种无力回天的虚弱。所以即便在今天看来,中国的先锋派有其特殊的道德意义,今日与旧时的抗争也从未消失,而是还在不同的狭隘当中时隐时现,互相映照着彼此,夹带着一种新的期待与希望。